雷火电竞app-中国知名电竞赛事平台

言情小說 >> 古代,唐朝,長安,絲綢之路 >> 一見如故,情有獨鐘 >> 護花郎(下)作者:衛小游 | 收藏本站
護花郎(下) page 36 作者:衛小游
    故事說到這里,如果你是那種很愛哭,像我一樣的人,下面請跳個六行別看……當時阿倍與藤原清河大使所搭乘的海舶漂流到安南(越南),一百多名船員在安南時遇匪被殺,阿倍與大使逃了出來,兩人輾轉回到長安。當時與他已經成為好友的李白,以為阿倍遇難已死,還寫下了〈哭晁卿衡〉的七言絕句。問題是,那時已是天寶年間,公元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,海路更加艱難,已經無法再回日本了。玄占不退位后,阿倍雖然被肅占不、代占不再度擢升,直到他七十二歲死于大唐,我已經無法為他再寫下去。歷史上沒有記載他是不是在大唐娶了妻子?有了家人?私心期盼是有的。否則漫長人生,多么寂寞!只有一群朋友是不夠的。

    之三:

    當然還有一些地方,因為情節的需要,必須稍作調整。

    第一點,養老元年(公元717年)入唐的這批遣唐使,其實在當年十月時,便已經獲準入京。寫祝晶等候時的心情,不知不覺把時間拉到來年的春天了。當時這批遣唐使在唐朝看來,是來朝覲納貢的,所以得在正月元日前到達長安,以便參加正月朝拜儀式,宣揚大唐的國威。為了如期參加元旦的朝拜,往往遣唐使的海舶出發的季節,是逆風的,因此才容易發生海難。

    第二點,第十次的遣唐使入唐的時間,其實是天平五年(公元733年),也就是距離第九次的遣唐十六年之久;而當他們歸航時,已經是734年了。這一批歸國的四艘船里,第二船遲至736年才回到日本,第三船漂流至“昆侖”(不知“山昆侖”是何方,可能指膚色黝黑的南洋國家),延遲到739年才歸國;第四船則下落不明,可能已經遇難。我出于對祝晶的憐惜,實在不愿意讓她苦苦等候,直到年華老去;同時也因為唐代國子監規定入學的最低年齡是十四歲,既然安排了井上恭彥是當時最年少的留學生,所以不得不稍稍調動這一次遣唐與歸航的時間,也沒有讓他們搭上漂流或遇難的船,可以順利返回日本。

    第三點,吉備真備入唐時,應該是進入“四門學館”,而非“太學”。但為了區分他與井上恭彥的身分和在日本國內的地位,所以幫他自動升級了。不過,國子學、太學與四門學所教授的內容大抵是相同的。而,也是為了情節需要,阿倍仲麻呂被擢升為“左拾遺”的時間,亦提早了一年。

    第四點,唐代科舉的考試內容是一直變動的,大約到唐高占不年間(武后時)才逐漸定案。而早期會試皆在吏部都堂應考,由職六口即的考功員外郎擔任“座主”,主持試務,發榜后約半個月內,吏部會舉行“關試”,試“身言書判”,決定各進士的官職。直到開元二十四年以后,因為六口即的考官身分太低,缺少公信力,再加上吏部獨攬了考試與官吏分配的權力,容易造成不公,因此才改由禮部侍郎主持,從此考試與官吏的考核工作正式分家,開始了后來歷代科舉皆在禮部貢院舉行的傳統。而中唐以前,幾乎是不舉行“殿試”的,晚唐以后才逐漸有帝王喜歡殿試門生。至于“進士科”的考試,中唐時已有許多反對的聲浪,但因故都沒有廢除。到唐玄由不時,進士科第一試考“雜文”,內容以詩賦為主。詩歌的部分,大多考“五言”排律。井上恭彥的“護花”七言詩事件,請當成是特例。故事中出現的詩歌,有古詩、有律絕,但因為我手邊的韻書是廣韻系統,唐代的韻是切韻,所以可能是有出格的,敬請見諒!

    至于書中日文部分,在大唐開元年間時,日文應該還沒有確定下來的表音文字系統,用了現代日語,只是為了突顯這篇故事的日本風味。若有誤用,也請原斗詠。如今日本是公認保存唐代文化最為完整的國家,包括音樂(如《蘭陵王》、《春鶯囀》等)、茶道(抹茶)、服飾、建筑風格等,絕對出于唐代這一批年輕留學生的貢獻。當然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再拿出來討論,不過,為了地球的永續經營,在紙價高漲的年代,還是就此打住吧。

    之四:若問我這個故事最困難的部分是什么?答案是書名。我總共亂亂想了十多個書名,最后經過討論,選定了諸君所見的《護花郎》。

    本來很隨便地暫訂成《長安的春天》,嗯,有種大城小戀的感覺。再改,偷偷用了李白的樂府詩《長相思》,取長相思,在長安之意……不滿意,再改!卻一時想不出貼切的書名。孰料一覺醒來,一個書名蹦了出來,心想不如就取做《到長安當個留學生》吧!嘿,是不是頗有留學旅游手冊的感覺呢?

    呃,我想各位讀者應該會很高興最后選用了《護花郎》這個書名。春泥何曾不護花?溫柔對待所有人,特別是對祝晶這么體貼的井上恭彥,我想這應是最適合他的書名了。

    謝謝繪制這套書封的德珍小姐,使YASUHIKO的形象躍然紙上。

    寫書也寫了十年,期間斷斷續續的,感謝新舊讀者朋友們的愛護。老話一句,因為有你們,所以才有我。雖然書寫得很慢,還是期待下回再相見嘍。

(快捷鍵:←)上一章  護花郎(下)  下一章(快捷鍵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