爺爺,看著吧,我們會一起完成您交付的最后一個任務——
在這個沒有戰亂的平和時代,與所愛的人,共度無侮的人生。
和暖春陽映照在蔚藍的海面上,波光中閃爍著,點點的祝福。
——全書完
備注:給想多知道一點時代背景設定的人
在此簡單注釋在故事中無法一一解釋的時代背景,對這一段歷史有更深入興趣者可參考,但不看并不會影響對故事的理解。
注一:“吉野村”
花蓮港廳的吉野村即為今日之花蓮縣吉安鄉。一九一0年(明治四十三年)創村,為第一個日本政府官辦移民村,由三個聚落組成:宮前(今慶豐村)、清水(今福興村)、草分(今永興村)。大部分移民以農業為生,但也有少數非務農的居民,移民主要來自與臺灣風土較相近的日本四國與九州島。
注二:“螢之光”
稻垣千穎作詞,曲調采自知名蘇格蘭民歌AuldLangSyne,亦與臺灣畢業季時必唱的那首《驪歌》同曲調。
注三:“引揚”兩三事
遣返日本人的“引揚”工作,自一九四六年二月開始,至一九四六年四月上旬宣布遣送作業完畢。除了有留用命令的日本人反其家屬共兩萬七千多人外,其他在臺日人均在此時間點前搭上回日本為遣返船。至于留用日人,最后一批也在一九四八年八月返回日本。遣返船靠岸的港口,包含九州島的博德(福岡)、佐世保、鹿兒島與本州島的六個港口。上陸的遣返者,必須接受檢疫及在身上噴灑殺蟲劑驅蟲,沒有親人來接的遣返者得在收容所中待三個月才能離開,但也有人因染上傳染病,沒能活著走出收容所。離開時,會得到一張免費火車票與一點零用錢、干面包、衣服。
注四:“灣生”
這個日語詞匯,指的是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六年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。
注五:“太平洋戰爭”
專指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珍珠港,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簽署投降書這段期間,軸心國日本與同盟國之間的戰爭,戰場遍及太平洋、印度洋、東亞及東南亞地區,屬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。
注六:“日治時代學制”
與今日有些不同,依序為小學校(主要是日人子弟就讀)與公學校(主要是臺人子弟就讀)、中學校、高等學校及大學;修業年數分別為“六、五、三、三”。今日臺灣不少在日治時期創校的高中,如故事中的花蓮港中學,前身都是日治時代的中學校,故學生年齡層與現代并非完全相同。
注七:“日治花蓮港市街道名稱”與“今日花蓮市街道名稱”對照。
故事中萩乃堂所在的“稻住通”為今日的“中華路”;“黑金通”為今日的“中山路”;“春日通”為今日的“復興路”;“筑紫通”為今日的“中正路”;“營所通”則為今日“中正路618巷反622巷”,因當年為軍官宿舍而得名,至今仍有一排日式老建筑在那里。
注八:“花蓮港驛”
當時的花蓮港驛與今日花蓮火車站位置并不相同,是在今日的“花蓮鐵道文化園區”那里,靠港邊很近,離稻住通僅有一個街區的距離。
注九:“內地人”與“本島人”
當時將日本人稱做“內地人”,臺灣人稱作“本島人”,為求反映時代,因此那個時代的角色對話時使用此一方式指稱。
注十:“七腳川事件”
爆發的年份為一九0八年(明治四十一年),至一九一四年(大正三年)最后一批不愿歸順的衽人才投降,此事件造成七腳川社人被迫離散到臺東鹿野及花蓮南勢五社,并且他們的衽址成為日本政府官辦移民村吉野村的土地。
注十一“南園村”(天啊,居然寫到注十一……)
故事中巴奈跟謝春香、邱勝彥所住的“南園村”,即今日的吉安鄉“南華村”,在吉野村的隔壁,是漢人與原住民混居的村落。
能夠看到這里的人,請容作者致上最高的敬意。(看完的人一定也很喜歡歷史吧!不然這么落落長的東西誰有耐心看完?)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會對這些瑣碎的時空背景設定感興趣,但想著也許會有人想多知道一些,所以還是放了上來。查資料的過程中參考了許多書籍與論文,希望能盡力呈現那個時代的氛圍,但同時也深深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。
若有考據上的錯誤,請原諒作者的能力不足,也歡迎指教。
后記
身邊的歷史裴寧
這個故事的靈感,是由好幾個在不同時間點出現的想法連成的。
一切始于幾年前去花蓮拜訪親戚時,親戚帶我去了彷如踏入日本結界的埯柊院,看著院落內的八十八尊石佛、典雅的江戶風格拜殿、屋檐下的晴天娃娃,真讓人有種身在日本的錯覺;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,歷史課本上沒寫到的,東部日本移民村與七腳川事件的故事,就發生在我腳踏的這片土地上。
曾在這片土地共同生活的日本人、原住民、漢人,究竟曾交織出怎樣的故事呢?當時的我就忍不住這么想著,那份想象成為一顆種子,在心底冬眠。
去年秋天,我的第一本小說即將出版之際,看了一部日本純愛電影,電影本身并沒有特別打動我,跟這個故事也沒什么相似之處(唯一的相似之處可能是主角都說日語?),但電影的主題曲不知何故撼動了我,喚醒了我心里的那顆種子,發起芽來,說:來寫一個花蓮的日本移民與他后代的故事吧。
于是我上網找數據,很幸運地,就名我想寫這樣一個故事的同一個月份,一本記錄灣生日本人故事的書籍熱騰騰地出版了,我立刻買了、讀了,然后又陸陸續續買了很多關于日治時期的資料書,故事終于在我心里漸漸成形。
學生時代讀歷史時,總覺得那些歷史事件離自己很遙遠,好像沒什么關系,背了忘、忘了再背,尤其近代史簡直是大混戰,人名地名條約名滿天飛,什么馬關條約、開羅宣言、波茨坦宣言等等。但是,在為了寫這個故事翻閱史料的時候,我才深深感受到,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身在歷史的浪潮之下而不自覺,那些影響了我們祖父母輩的歷史,余波當然也會打在身為下一輩或下下一輩的我們身上,以一種我們或許沒有察覺的方式。我想寫的,就是這股時代的余波如何影響著現今的人們。
唔,是不是有點太沉重了?抱歉抱歉。
第二本作品就挑戰近代歷史題材,自己寫到中途時也覺得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,但真的很想完成這個故事,因此還是盡最大力量去查去寫;寫完初稿那天我簡直像一塊被打上海灘的爛布,跟親友說“我腦汁被榨干了,請讓我就這樣倒地不起不要理我”(親友:喂你振作點)。在歷史場景的描寫上,我盡力去做到描寫出時代感與貼近史實;關于原住民文化的部分,也希望能盡量傳達出正確的資訊,但一定還是會有錯漏和不足之處,歡迎指教,也請容我在之后的作品中改進。
二戰終戰到這個故事完稿正好七十年,在這場影響幾乎波及全球的戰爭的威脅之下,不少那一代的人都有相當驚心動魄的故事:躲空襲、逃難、上戰場、生離死別等等。我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歷史,如果有機會,去跟還健在的長輩們聊聊,或去追尋一下自己的家族史,也許你身邊就有著不輸小說的精彩歷史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