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再往前走,是因為遠遠就瞧見了那素來與他不合的秦家二公子,及他身邊的友伴。
他入太學不過半年,原以為可以在此結交到好學的朋友,卻沒想到太學里,竟然多是像秦無量這般,遇弱則強,性喜逢迎巴結的世家子弟。
平時不知用功,放著聰明才智不肯好好學習,只盼著祖輩庇蔭,將來在朝中謀得一官半職,好保住一世榮華富貴。
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平時他對秦無量這些人,是能避則避,無意深交,也不想招惹。
或許爹說的沒錯,想讀書,到處可讀,不必特地到太學里拜師。
偏偏太學里的祭酒是那聲望崇高的云間先生董若素!
云間先生德行高潔,學識淵博,長年隱居在云間桑山,當今君王聽聞此人有德,親赴云間郡迎回先生,請入太學之中,拜為祭酒。
若非為了親炙先生之學,他又怎會執意入籍太學,親身目睹這些世家子弟的逢迎丑態!
前方有秦無量擋住去路,少年原想轉頭離開,但先生有事找他,除了眼前這條路以外,他無路可走,只好暫且避在墻后,希望這群聚在庭院里、不知道在閑聊些什么的世家子弟能快快離去。
一陣帶著秋意的風兒吹起,將不遠處的談話聲送進了靠在墻邊、快要打起瞌睡的少年耳里。
“太子……”
他眨了眨眼,聽見了這兩個字,腦子清醒過來,探頭一看,那群世家子弟還在閑聊。都聊多久了!
怕讓先生等候太久,很失禮,他略咬唇,猶豫半晌后,硬著頭皮走出墻后,眼觀鼻、鼻觀心,瞪著青色長襦裳下的黑色鞋尖,想假裝沒看見任何人地穿過庭院,直接拐進先生平日起居的院落里。
又一句話飄進他耳中——
“聽說太子將親自來太學挑選侍讀……”
太子?那個入主東宮三年,存在感卻很薄弱的明光太子?
腦中飛快搜尋著對太子的淺薄印象,少年腳步仍然不停。
“聽說明光太子——咦!是?!”秦無量眼尖地瞥見那飛快穿過中庭的矮小身影。
矮小。沒錯。因為這小子的個頭兒在太學里是最矮小的。
“我沒聽見、沒瞧見……”少年嘀咕了兩聲,彷佛想說服自己什么都沒瞧見,像爹一樣,不管人情世故,不用勉強自己停下腳步和不對盤的人打招呼。
“黃梨江,好啊,竟偷聽我們談話!”秦無量追了過來,一把揪住他寬袖子,身邊友伴也圍聚過來。
少年勒住疾行的腳步,仰頭瞪著比他足足高了一個頭半的秦無量。
“放手,拉拉扯扯的做什么!敝还炙焐鷤兒比人矮,連用命令語氣說出來的話都不怎么有威脅性。
兵部尚書家二公子秦無量橫立少年面前,兩人站著一比,一個是人高馬大、手腳粗壯,才十五歲就已有一般成人的身量;另一個卻是唇紅齒白,斯文俊俏到幾乎會讓人誤會他性別的程度。
若不是黃翰林在長子出生后,曾公開舉行過家宴,讓盛京中人知道他青年得子,黃梨江那承襲自母系的美麗容貌,恐怕要為他招來不少誤會——不過,事實上,迄今為止誤會也不曾少過。
周晬時捉鬮,還在襁褓的黃梨江小手一摸,好死不死竟摸到了御賜的鳳麟筆,隱然有繼承父親博學能文的預示;兼之他五歲時就因為能對御詩,被譽為神童子,甚至得到當今天子特許,明明年紀才只十二,卻入了最低年限至少要十四歲門檻的太學。此人未來前程似乎一片光明,怎不教人為之……憎惡啊。
看著黃梨江那雙黑玉般的墨瞳,秦無量惱火一起,也未必是針對他,就只是單純的一股厭惡之情,畢竟這人竟敢在他面前直視不諱,甚至從未表現出畏懼的神色。他用力甩掉捏在掌中的袖子,哼聲睥睨著小矮子道:
“這家伙……偷偷摸摸聽我們談話,看來也是懷著想被太子選入東宮侍讀的野心吧?”
誰不曉得太子侍讀這職位看似沒啥地位,但是倘若有朝一日太子得以繼位,昔時陪侍身邊的人,當然最易得到青睞,有機會飛黃騰達,在朝中舉足輕重。
是以雖然僅僅是個侍讀,但這侍讀可是在當今皇后娘娘懿旨下,日日陪伴儲君身邊的人啊。
消息自宮中傳來時,太學中已有許多生員摩拳擦掌,準備攀上東宮這一條官場快捷方式,正紛紛打探太子的喜好呢!
唯獨這書呆……這幾天不見他到處奔走,只見他鎮日埋首書堆,必定是對這消息全然不知吧?否則怎會如此輕松。
果然沒聽錯,他們方才的確是在說太子的事。但腦海里思緒一閃而逝,也就僅止于此。黃梨江仰臉瞪著擋住他去路的秦無量胸前,平鋪直敘道:
“我不是有意偷聽,也沒想入東宮侍讀,先生有事找我,可以讓我過去嗎?”否則被人高馬大的秦無良……呃,是秦無量,擋去唯一的去路,他著實無路可走。
聽見這么無關痛癢的語調,秦無量不覺又一把無名火升起。他不準有人這么無視于他所看重的事物,特別是眼下這個人。
“……祭酒先生找做什么?”
黃梨江依舊瞪視著秦無量胸前!安恢馈!敝恢老壬宜选
“……好處都給占盡了,還說不知道!”秦無量氣急敗壞,指著黃梨江道:“先生賞識,總是對最關注、教最多,卻如此不當一回事,這可是在嘲弄我們?!”
這指責來得突然,使黃梨江蹙起眉!拔掖_實不知道先生找我有什么事。”
平時他也不覺得先生的心是偏的,太學生員聽講同樣的課業,也都能在有疑問的時候尋找博士或先生的指教,說他嘲弄他們,根本是莫須有的指控,頂多是道不同、不相為謀罷了。
他不欣賞秦無量這群人是一回事,但基本的禮數終歸是放在心上的。既然如此,又何來嘲弄之說?
見他露出困惑的神情,秦無量又要發作,但身邊友伴忙拉住他。
“算了吧,無量兄,他這人是不懂人情世故的,跟他說這么多,只是浪費口水而已啊!
“神童也有不懂的事?”秦無量啐道。
黃梨江瞇起俊眸,還未及回應,秦無量身邊的友伴之一不知碎聲說了什么,惹得秦無量哈哈笑起來,回頭看著面前的矮個子,笑謔道:
“看來確實還是有的!闭f著,竟仰頭大笑,率著他一群友伴倡狂離去。
“……莫名其妙!秉S梨江嘀咕一聲。
不就是在談論“云水鄉”么,以為他不曉得那是盛京里素負盛名的游藝場所?
嗟,也太小看他了吧!
不管那些,可莫讓先生等久了,他急急就走。
被秦無量拖住了幾刻鐘,待他趕到太學祭酒所居的院落時,董先生已從屋里走出來。
“梨江,來了!倍壬穆曇羰譁仂,不帶半點尖刻,只有圓融的涵潤。
“學生來遲了,請先生見諒!秉S梨江連忙道歉。
董先生笑道:“無妨。只是現在恐怕沒時間與詳談了,咱們邊走邊說吧,隨我到中堂去。”隨即領頭往中堂走去。
董先生沒開口,黃梨江也不敢莽撞發問,只是亦步亦趨地跟隨著。
兩人尚未走到中堂,就聽見太學里的木鐸響了起來。
黃梨江微露訝色,忍不住問道:“今天不是不講學么?”
“是啊,”董先生回應道:“但有要事宣布,得召集所有的生員到中堂,所以請人鳴鐸了!
“……那么,先生喚學生來,是為了……”
“太子奉皇后懿旨,將親自到太學里遴選侍讀;但皇后聽聞在太學,有意傳入東宮,所以想先問的意見。”董先生如實告知。
“原來如此……”所以,只要他立時答應,也就不會有太子來遴選侍讀一事了?倘若果真如此,秦無量那些人會很失望吧。
董先生撫著灰白的長髯,轉過身,瞇眼笑道:
“父黃乃文名滿天下,五歲能對御詩,也不比父遜色,如今在我門下受業,我見勤奮好學,應是志在千里。如何呢,梨江,是否愿意入東宮?”
身邊的少年面容上有種超越他年歲的老成,一雙俊目此時怔怔瞇起。
“學生確實有意于仕進。”他坦承,隨即想到先前秦無量忿忿不平的那番話——入東宮任侍讀,將是官場捷徑。
如今皇后又透過董先生傳達旨意,他若欣然接受,或許就可等著一帆風順。
“正因為如此,所以學生才不能接受。”他恭敬地說:“入東宮陪伴太子讀書,固然有機會一躍千里,然而這樣平順的仕途未免太過無趣,并非學生志趣所在。”
“平順無趣……是么?”董先生笑看著他太學中年歲最輕的生員。
“能跟在先生身旁學習,學生已是十分歡喜;倘若未來有機會以正式考選的方式入朝任職,結交志同道合之友,輔佐圣明國君,使天下大治,那才是學生一心所愿!鄙倌暾f起自己立定的志向,不禁意氣飛揚起來,雙目炯然,有如振翅欲飛的大鵬鳥。
董先生臉上的表情依舊帶著微笑,突然,他伸手摸了摸少年頭頂,笑問:“梨江,才十二歲,想成為天朝最年少的狀元郎嗎?”
科考雖然沒有訂下最低年限,但天朝開國數百年迄今,尚未出現如此年少的進士啊。
黃梨江猛然被這樣一問,不禁有些怔。董先生可從來沒這樣摸過他的頭哩。
他摸著頭頂,認真回答:“有機會的話,試試也無妨啊!
并非一定要成為最年少的狀元郎,只是想證明自己的能力確實已經達到某個境地。事實上,在先生提起這話題前,他還不急著應試科舉。
“應試科舉,或是入東宮當侍讀,顯然心里已有答案;然而梨江可知,宮中皇子共有幾人?”董若素低頭瞧著少年若有所思的表情。
黃梨江自是知道的。“共有一十七人!
他爹黃乃任職大內,常在翰林院供奉,即使再怎么不問政事,這等常識他還是有的。當今天子多情,連同太子在內,共有一十七名皇子,且年歲相距約莫在三、五歲之間。
“那么應該明白,即便東宮伴隨太子讀書,也未必真能平順無波!鳖D了頓,他垂首看著少年又道:“不過,當然得以自身想法為先,倘若真不愿意,那么為師還是請太子親自來遴選適合的侍讀吧!
黃梨江仔細聽著董先生的話,而后領悟過來。
“先生已經代學生婉拒宮里人了么?”所以方才木鐸鳴響,是因為要當庭宣布此事?先生一向洞悉世情,應是早就知道他的決定了吧。
董先生笑答:“年方十二,雖然天資過人,但讓涉世未深的入宮,我是不放心的;然而倘若今日欣然答應,我也并不反對。至于方才鳴鐸,是因為太子將親自到太學來,無論是,或者是其他人,一定會有人入東宮,這件事情需要讓生員們都知道!
“聽起來似乎頗急切呢!秉S梨江疑惑地道。只不過是一名小小侍讀,有或沒有,差別很大嗎?
“這么說吧,是因為皇后已對太子下了懿旨的緣故!倍壬f著,逕自笑了。他遞出手給身邊的少年!眮戆桑⒆,咱們一齊到中堂去!
“唔……”遞出手的當下,黃梨江忍不住又問:“先生,知道太子是個什么樣的人么?”
董先生沉吟半晌!翱梢哉f……是個溫柔的人!
溫柔……這是個優點吧?
由于無意入東宮當侍讀,董先生當庭宣布太子將來太學遴選侍讀時,黃梨江并沒有認真在聽;太子何時要來,他也沒放在心上。
心思恍恍飄到他最近研讀的私家史冊上。
由于對過去在西土大陸上建立政權的年代興亡史生出興趣,因此他已經連續數日無課時便埋首書堆勤讀,甚至屢屢忘了午食。
是日,肚腹發出雷鳴,發現已經過了用餐時候,肚餓難忍,黃梨江這才離開學舍,到專供太學生膳食的廚房里覓食。
他不挑食,找到幾塊面餅。配茶水干啃起來。
填飽肚子后,散步回房,卻見到中堂前聚了一群人,不知在熱鬧什么。
走過人群時,發現是在品評詩文。
太學生之間互相標榜彼此文章,藉以位抬名聲的情況屢見不鮮,他不喜參與這樣的活動,因此很少參加生員間的結社。
眼下,八成又是在吹捧某位高才的曠世巨作吧。
瞧,遠遠就聽見秦無量不自然的拔高聲音喊著:“真是高作啊,太有才氣了!”
其他人則紛紛附和,沒有一句批評的言論。
到底是什么樣的“高作”,能得到眾人一致贊許,連句微詞都沒有?黃梨江不禁停下腳步,好奇的往人群方向瞥去。
中堂前的庭院砌著一面灰白墻板,作為平時布告之用,可供人在上面任意書寫,每至月底則會重新上漆,名曰“粉壁”,頗有效法前朝“月旦品”的用意。
但太學里的這面粉壁,通常卻只用來品評詩文,并沒有真正的引導太學生走向談論國事的道路,是頗為可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