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為什么婉貞不能留下來,我辛辛苦苦的把她從山北村帶來,為的是讓王家開枝散葉,延續香火,她等了你兩年多了,你還要她等你幾年?!”有女人投懷送抱還不要的傻子嗎?
“不為什么,因為我討厭她,不喜歡她,見了她就只想掉頭走人,她遲遲不嫁人并非我個人的問題,而是她舍不下王家的富貴,她妄想著不屬于她的東西!币峭跫覜]落,家徒四壁,她還會貞烈的非君不嫁嗎?
因為我討厭她,不喜歡她,見到她只想掉頭走人——文婉貞面白如紙,裊裊身姿輕顫,她的心……碎了。
“你……你這個不孝子,就不能聽娘一回嗎?”王夫人氣紅了臉,掄拳捶打兒子胸口。
“母親若是這般喜愛外祖家,孩兒不妨修書一封致父親,讓他給你休書滿足你的想望!被貧w文家就不會鬧了吧!
“你要讓你爹休……休了我?”這還是兒子嗎?分明是冤家。王夫人捂著胸口,只覺一抽一抽的發疼。
“這不是母親希望的?”他成全她。
“……”她希望的……是嗎?
連王夫人自個兒也迷糊了,不知她要的是什么。
最后,在媳婦的面敬心不敬,與兒子的冷待后,她還是灰頭土臉的走了,還帶走了猶存三分奢望的文婉貞,與朱老二家同行的車隊浩浩蕩蕩的出發。
這是她第一次到青江縣,也是最后一次,此后的幾年她再也沒有見過兒子、媳婦,以及抱都沒抱過的孫女,一直到多年后,發已全白了的她才看見一群孩子走向她。
歲月匆匆,一年又一年。
王秀軒第二任的任期快到了,朝中有意調他回京任職,安插在戶部,官職是三品戶部侍郎,因為他點石成金的本事大,叫人驚嘆了,戶部最需要的是他這種人才。
他在任上八年,將沒人想去、最窮的青江縣徹底的改頭換面,變成每一屆新科進士都想外放的地方,短短幾年內,不到三萬人口的青江縣年稅收居然破百萬兩之數。
連綿不盡的棉田一望無際,一座又一座的茶園欣欣向榮,儼然已成為棉花和茶葉的故鄉,每年來此游玩的人不計其數,漸成國內十大美景之一,不到此一游便終身遺憾。
殊不知幕后的推手是朱小蟬,她才是一大功臣,融合現代觀念推出結合觀光與旅游的計劃,再配合當地的農產特品,將青江縣打造出人文與風情并濟的新景點,讓人如潮水般涌來。
如今他們成功了,也該功成身退了。
“你真決定了?”
“決定了!
“不后悔?”
“不后悔。”
“要不要再考慮一下!睓C會只有一次,稍縱即逝。
王秀軒從后抱住妻子,鼓動的胸口貼緊她依舊纖柔的后背!斑@些年我累你甚多,該是時候補償你了!
“夫妻間說這些干什么,你曉得這幾年我賺多少嗎?沾你縣太爺的光,花上幾輩子都花不完!彼呛笈_硬的地頭蛇,沒人敢在銀兩上打馬虎眼,她賺名又得利。
“財迷!彼勐秾櫮绲娜⌒。
“真好,你、我都沒變是不是!彼是一如從前的待她,心里從來沒有過別人,只她一人。
“嗯!你更好,有你的陪伴,我才是完整的人!笨粗拮釉桨l嬌艷的芙蓉面,他覺得人生已經圓滿了。
“青江縣真是好地方是吧!”好山好水好風景。
“是呀!很好的地方。”在他的治理下。
生下長女王姽婳后,隔了兩年朱小蟬又生了次女王姽嬙,原本王夫人還打算第二個孩子是孫子時,要將孩子偷抱回山北村,可是一聽見又是孫女便打消了念頭。
兩夫妻松了口氣,慶幸又是閨女,不用骨肉分離。
事隔三年,生的是一對哥兒,那時早已成親的王秀材已是兩個孩子的爹了,顧著含飴弄孫的王夫人也就淡忘了這邊,僅送了一對金鎖給現年一歲多的兄弟倆。
“王大人,王夫人,你們要去哪里,快回來呀!青江縣不能沒有兩位!”
坐在船上等候開船的王秀軒夫妻聽見岸邊的呼喚,兩人濃情密意的相視一笑,看向碼頭上密密麻麻的百姓。
“回去吧!各位,我已經向朝廷辭官,不再是大人了,如今我與你們一樣都是布衣平民了!睙o官一身輕。
問他后悔嗎?
他是真的不后悔,中秀才、進舉人、當上官,他經歷過了官場文化,走過最艱辛的開創期,他苦過、累過,卻沒有埋怨過,那是他的選擇,他甘之如飴。
可做過了就要學會放下,那才是一門最難的學問,而在妻子全力的支持下,他終于做到了。
“王大人,你在我們心目中永遠是青江縣的縣太爺,不論你走得多遠也要回來看看我們,看看你的青江縣……”紅著眼眶的是升為縣丞的成主簿。
周師爺、莫典吏原本也有其它出路的,但是他們不肯,說是跟著縣太爺做事踏實,調到外地,即使升官發財也像失了主心骨似的。
不過有個會賺錢的夫人,他們這些年也攢下不少私產,比當官還好賺,所以傻子才走呢!
“好的,我會回來看看你們過得好不好!币还刹簧嵊腿欢,王秀軒眼底微閃波光。
“大人,這是我們送你的,你一定要收下,你是好官,青江縣的地方官,我們會一輩子記得你……”
你是好官——這句話就夠了,他這輩子沒白活。
看著鄉親們送上的萬民傘,王秀軒眼眶發燙,熱淚盈眶,他覺得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了,他沒有辜負百姓的期望。
“回艙房吧,船都開了!蔽L吹來,甚是沁人。
看了看遠離的青江縣,他輕喟一聲。“幸好還有你陪著我!
“嗯!一直陪著你,陪你每個春夏秋冬。”朱小蟬不允諾下一世,她只把握今生,時時刻刻的相偎。
“好,要跟緊我了,阿蟬!彼钠拮。
船,啟航了。
揚帆。
第12章(2)
“巫山巫峽長,垂柳復垂楊,同心且同折,故人懷故鄉,山似蓮花艷,流如明月光,寒夜猿聲徹,游子淚沾裳……”
柳鎮外靠近山南村的一處山頭,被某個辭官歸鄉的官老爺給買下,花了一年的光景辟出“慶陽書院”,書院里處處垂柳,小橋流水,桃李杏棗滿山栽種,還有植滿高高低低蓮花的小湖,夏天吃菱角,秋冬有藕吃,好不愜意。
頭一年招生,只有寥寥十名學生,共有七位夫子負責教授課業,書院院長王秀軒也不在意,他本意原就不是賺錢,只為作育英才。
而他還真不缺錢,她老婆如今是北方大棉商,擁有棉田千頃,和她打契的棉農更是不計其數,她每年光是收棉、賣棉就足以應付七、八個縣的開銷,養幾個孩子算什么,那點小錢她還不看在眼里。
因為丈夫的關系,她還是對青江縣百姓著想了一番,訂了十年契約是為避免壟斷,壓低棉價,新任縣官的秉性如何無人得知,若是他想從棉花得利,那得先照著契約走。
用一、兩年時間去觀察一個官,若是好官,棉農便轉向和縣衙合作,由官府出面統一收購,省去中間的剝削和紛爭,反之,他們繼續把棉花賣給原東家,不受制于貪官。
朱小蟬把一切都設想了,她在山上蓋院舍,所有學生一律住在書院里,每十日休沐兩日回家探親,另蓋了一間藏書上萬的藏書閣供學子免費抄閱,增廣見聞。
兩年后,十名學生全部通過童試,其中七人中了秀才。